奇书网 > 洪荒玄松道 > 三皇五帝之传说

三皇五帝之传说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一念永恒

一秒记住【奇书网 www.qishu.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中国古老传说中,三皇五帝的说法很多,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说法为:

    三皇: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五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禹帝。

    现将三皇五帝及其相关功绩简单介绍如下:

    伏羲氏: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伏羲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在中原地区征服了许多部落,他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特征创造了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待许多动物的综合体,自称“龙师”并将龙作爲华夏族的族徽──图腾,爲此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伏羲的另一功绩在于,他正姓氏,自姓爲风;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代替结绳;造琴瑟,功成作乐;定官职,分理海内……从此,我们的先人从荒蛮转入了早期文明。

    神农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

    中国古代的传说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后代的人还在现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造了一座“黄帝陵”。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禹帝:禹的政绩

    一、治水

    当时,洪水泛滥成灾,百姓饥苦。舜命禹去治水,禹吸取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筑堤防、堵塞河道为疏导江河的办法: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禹治水八年,妻子生儿启,禹也不得有爱子之心,抛家而去治水。在治水当中,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终于取得了成功。

    二、凿龙门

    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及山西河津两县的中间。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

    三、辟伊阙

    伊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里处的龙门石窟前。此地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过,称为伊阙。至晚在杜甫时已将伊阙叫作龙门了。《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候,禹之力也」。这里是说,刘定公到了河、洛地区,看见伊阙,大为感叹地说:禹功美哉!要不是大禹,我们或许早就变成了鱼。这说明春秋时人已相信伊阙是禹开凿的,他们对禹治水之功绩是十分崇敬的。伊阙两岸的山体,岩石坚硬,以大禹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极为艰难的。

    四、疏九河

    此事见于《尔雅.释水》,文中指出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之地,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地带,饱含泥沙,大概在禹治水以前,当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这里的主流有十几条,大禹顺水势之自然,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禹疏九河是大禹治水期间在北方治理洪水时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

    五、铸九鼎

    传说夏禹曾铸九鼎,定天下九州。夏后启也曾命人在昆吾铸鼎。昆吾是依附于夏王朝的一个己姓小国。其地本说在帝丘,即河南濮阳附近;一说在旧许,即河南许昌以东。也有说先帝丘,后迁于旧许。昆吾是当时产铜的中心,所产之铜在古代是非常著名的。《山海经.中山经》载:「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由于商代早期已有铜鼎和铜戈等出土,夏代有鼎或以铜为兵是有可能的。古代以鼎为立国之重器,传九鼎为传国之象征。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

    三皇五帝时代的选士制度

    追源溯本,中国古代已实行「选举贤能」的民主制度,《通典-选举六》载:「昔在唐、虞,皆访于众,则舜举八元(高辛氏八子)、八凯(高阳氏八子),四岳之举夔龙、稷、契,此盖用

    人之大略也。」

    可见中国在远古时的选举制度,已有与民共治的民本思想及精神。《礼记-礼运篇》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这故然是后世儒家想像出来,但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言:「儒家学派,如果不是依据古代传闻,不能虚构出『大同』的思想。」(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篇》页23)

    这种天下为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就连统治者也由贤人出任而非世袭,肯定了民主的观念。而这种政治应以人民为本的精神,正是中国人由古至今追求的理想。而古人正是以「选举制度」来达到民治、民有和民享的大同之世。

    虽然古人有舜时的八元、八恺等制度,但由于民风纯朴,政局清明,故政治化的选举制度仍未有实行。《通典-选举一》载:「自昔羲后,因以物名官,事简人淳,唯以德化,上无求欲于下,下无干进于上,百姓自足,海内□安,不是贤而非愚,不沽名而尚行,推择之典,无所闻焉。」

    因此,可见三皇五帝时代的选举制度,虽然缺乏了信史证明,但可从古人的文献或思想中,反映出古人对选举的方式,正包含了儒家的「名正言顺」观念,各人安份守己,不以上易下。

    另外,由黄帝而至尧舜,由于当时政治以天事为要务,故所选官员,亦以对自然灾害处理能力为主。《文献通考-官制总序》云:「太古法制简略,不可得而详知,然以经传所载考之,则以伏牺而至帝尧,其所命之官大率为治历明时而巳。」

    帝尧即位命官,即以羲和为官,即命其「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舜时命禹治水。由于古时社会以农业为主,自然界之一切皆视为与黎民尤关,故为征用徭役而不妨害平民之作息,「敬授人时」乃是一种重要的选贤方法。

    一言敝之,尧舜时代的选举制是中国人心中最理想的选举制。而舜时命禹治水,后禅位于禹,使中国正式踏入家天下之时代。

    ——转自《史徒学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