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道田 > 0294 成熟

0294 成熟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奇书网 www.qishu.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茶树长得太高,而且完全没修剪过,所以采茶这活儿愈发显得吃力不讨好。

    就这么一棵树,徐毅围着这棵树,前前后后忙活了半个多钟头,才把这树上合适的芽头全都采摘一空。

    只是这树看起来一大丛,可是从来都没修剪过,这树杈还是太少,徐毅忙活这么一大气,也没采摘到多少茶叶。

    徐毅很仔细地检查过,没发现什么遗漏的茶芽,到最后也才采下来了小半盆。

    能有这么多,还是徐毅采摘了几个芽头发现后面的叶子比自己采摘的野茶还要柔嫩,所以干脆就把标准放宽,控制在两叶完全展开的基础上,要不只怕能把这漏盆底铺满就算不错了。

    这产量别说跟人家茶园里占地同等面积的茶树比,就算家里山上那些经常被人采摘的野茶,产量也比这树多不少。

    徐毅端着漏盆翻了一下,无奈地耸耸肩,这么点茶叶炒完能有半两都撑死了。

    尽管没多少茶叶,徐毅还是兴致勃勃地端着漏盆,远离那些花椒大料这些味道重的东西,找了个干净的竹匾把茶叶摊晾开,随后就出了空间。

    这些茶徐毅准备尝试着炒一下。

    不过他可没什么炒茶锅,只能拿电磁炉和炒锅来客串一下,想了想他又找了把手勺出来,把它们清洗干净,带进了空间。

    茶叶量不大,电磁炉还算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温度和加热的功率,拿来炒茶叶问题应该没想象中那么大。

    至于手勺,自己是准备用这个来代替自己的手用来翻炒茶叶用的。

    徐毅自认没裘千仞那铁砂掌的功夫,自己也不想手掌直接跟锅底来个亲密接触,自己这事儿还多着呢,这要弄个烫伤实在有些划不来。

    在找资料的时候,徐毅也看到有报道说杭城都出现人工炒茶技能断代的问题,大多数炒茶工人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

    很多年轻人不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选择手工炒茶,甚至不再以茶叶为生。

    即便从事茶叶行业。很多人也倾向于采用机器炒茶这种更加方便快捷的加工方式。

    尽管手工炒茶能够更好地体现茶文化,也能比机器炒茶更好地适应不同茶叶的性状,不过很显然,这实在不能成为年轻人选择手工炒茶的理由。

    炒茶锅前面坐一天,手底下是不停翻转的茶叶,这种劳动量大,单调枯燥的作业实在不适合现在娇生惯养的新一代茶农。

    而且炒青过程锅温过高,也比较危险,一个不小心按到两百多度的锅底,手上就难免会被烫伤。

    所以现在还出来纯机械炒茶以及纯手工炒茶以外的机器炒青。人工辉锅的混合型炒茶方式。或者这也算是国人性格中固有的中庸之道催生出的一种行业性折中吧。

    辉锅的锅温没那么高。人工操作的可行性要好上不少,而且机器杀青的效率和成品的品相也比纯手工的强了不少。

    更何况这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率,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当然,无论是哪种方式。人家专业人士哪怕抓把烂树叶炒制出来的成品都比自己这手勺炒茶强。不过自己只是尝试一下,至于成品的品质,自己就没必要在乎了。

    反正肉烂在锅里,茶叶的好坏咱自己说了算!

    归结起来,龙井炒茶步骤手法那么多,其实最主要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尽可能保证茶叶在干燥过程中不被氧化破坏,在这基础上来确定茶叶的最终形态,并且使得茶叶细胞破碎达到一定程度嘛。

    氧化的问题自己不用考虑,在这空间里面不存在这个问题。剩下其实自己主要需要解决的就只有后两者的问题。

    手勺没人手那么灵活,哪怕弄个大厨来运勺如飞,恐怕也炒不出品相完美的龙井茶来。

    不过自己也不需要非得制成龙井那样的扁形茶,哪怕最后制造出来的全都变成蜗牛卷的碧螺春也无所谓,甚至就算这东西最后变成茶末自己也不在乎呀。原本就想着炒完了再分一点儿自己拿着石磨磨制一下,不说制造抹茶,怎么也能磨出点儿茶粉来吧。

    至于细胞破碎度的问题,茶叶末倒是不用考虑了,如果是整茶的话,自己完全可以再用别的办法来加以补充。

    这问题完全可以在杀青阶段水分蒸发少一点儿,茶叶出锅以后找块纱布包上,轻轻地给它们来个全身按摩,附送韩式松骨的红茶式揉捻嘛。这样一套下来完全可以解决茶叶细胞破碎率不足,茶叶味道太淡的困扰。

    徐毅甚至想到,如果自己真的去认真学习龙井炒茶的过程,拿着龙井采摘的原料,再按着一样的操作步骤炒制,只怕这空间出产的茶叶性状要完爆自己在外界炒制的正宗龙井!

    徐毅这样判断也是有底气的——无论如何龙井炒制的时候也不能彻底解决氧化的问题,这才是龙井颜色变得愈发嫩黄而不是呈现翠绿的原因。

    当然,这要是哪个非得说这龙井想要正宗,就得是嫩黄色的,所有绿色的不是掺假就是不正宗,那自己也没辙。

    这龙井品质的判断标准毕竟以现实为基础呀,在现实中谁能保证自己能够在无氧的条件下炒茶?

    现实中倒也不是完全做不到隔绝氧气,弄身儿宇航服在无氧环境下炒茶当然也行,不过貌似这茶叶的加工成本太高了,这样做简直就不是在喝茶。

    其实,徐毅把东西带到空间,准备在空间炒茶这事儿本身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这玩意儿真心没办法在厨房里面炒制,不止是厨房里充斥的味道会使茶叶变味。

    他最主要的目的也只是了解熟悉茶叶制造流程,这茶叶品质好坏尚在其次,更主要的原因是制茶太耽误时间。

    按着自己之前看过的录像看到的,炒茶可没炒菜那么便捷,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

    炒茶绝对是个细致活儿,除了杀青阶段锅温还比较高,能达到两百多度以外,时间还不算太长,有个十分八分就能搞定。充其量也就是把炒肉丝变成干煸肉丝的程度。

    只是到了炒制时间更长的辉锅阶段,锅温可比炒菜锅可是低了不少,甚至在锅里面倒进去冷水,这水都烧不开,这阶段简直跟炒肉松一样折磨人。

    锅里的温度虽然低了,可是这翻动揉捻挤压,以达到完善茶形的动作可是不能停下来的,只有茶叶的形态变得完美了,最后才能让茶叶彻底干燥下来。

    如果全程手工炒制,就算熟练的炒茶工。使用的专业炒茶锅。一个人一天也才能炒出来几斤茶叶。

    自己这二八肻子。再换上这“高科技装备”,哪怕就这么半两茶叶,都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才能炒完呢。

    要是在家里炒,搞不好没等自己炒完茶叶。空间里面这几缸鱼就全部孵化出来,甚至早都被饿死了。

    真那样的话,自己那实验可就彻底报废了,绝对是悲剧中的悲剧!

    徐毅想到这些心里也算平衡了一点儿,说起来这茶叶生产还真是一项折磨人的活儿——当然这也是特指自己这根本没法雇人生产的空间里面制造茶叶的现实。

    别说茶园管理比不上自己种植别的作物那么轻松,单说采茶、加工哪个不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真的大批量生产,就算把自己切片了只怕都不够用!

    算起来,干这个可能还不如自己这样种菜更省心省力,同样的劳动量能带来更高的效益。而且风险也不大。

    徐逸也打定主意,这茶叶要是真这么折腾,那以后就算自己真的学会炒茶,最多也就是自己喝,又或者是拿来送至亲好友。

    拿来卖钱就别想了。不说别的,光采茶这活儿自己都忙不过来!

    徐毅把东西放在灶台上,看了眼茶叶和以及那几缸鱼都没什么明显变化,就走向那一小片假酸浆。

    假酸浆一棵棵现在都长到一米多高,长势相当不错,以至于地里面都是密不透风,只有地头这里才能看到边上几棵假酸浆的主干根部十分粗壮,跟自己的大拇指都有一比了。

    枝干上一片片叶子也是宽大肥厚,除了最底下的叶子或者是因为缺少光照的原因开始泛起淡黄以外,大部分叶片色泽墨绿油亮,长得都跟一个个小巴掌似的。

    透过叶片的缝隙间,徐毅也看到这假酸浆的枝桠上缀满大大小小,仿若灯笼一样的果实,靠近枝干顶端的果实都比较小,最小的甚至比小指甲大不了多少,枝桠的最顶端还零散地开着一朵朵蓝紫色喇叭花。

    徐毅回想了一下,觉得这枝头的花朵比起最初种下去的时候少了许多,看起来这些假酸浆的生命也差不多快到终点了,或者那些底层的黄叶子也在预示着这点吧。

    身边几棵假酸浆靠近枝桠下部的那些小灯笼全都褪去那层淡淡的青涩,变成了淡淡的浅黄色。徐毅仔细查看一番,发现这些果实的果柄都已经变黄,也有些干瘪掉了。

    徐毅知道,这假酸浆现在已经可以收获了。

    转身回去找来个篮子,徐毅走进地里,伸手从植株上把成熟的果子全都摘下来,装在篮子里面,一条垄都没走到头,就摘了满满一篮子的假酸浆。

    ps:更正信息:假酸浆是蒴果,跟毛酸浆或者酸浆不同,后两者是浆果,我之前写的时候,也没查资料,想当然地按着毛酸浆——也就是东北的菇娘来写的;至于酸浆,也就是所谓的山菇娘。

    那两章也不改了,放在那里当个教训吧。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不要坚持,早点停掉的好。

    毕竟,我还是喜欢像现在这样写东西,一边写一边查资料,尽最大可能去减少差错。

    以前都是写一段删掉一段大纲,看来是那段时间实在太累人有些糊涂,以至于那两段清洁的大纲都没删掉,这也是导致出现再写一遍的原因之一吧,实在抱歉,让大伙儿破费,更让大家困扰了。

    偏今天早上电脑一下断电,快写完的一章都报废了,外加着发现这个问题,实在没心情写,怕今天的更新字数不够,所以截下来一千字,才补了两千字,特此说明一下。

    好吧,补了两千字,又是一个字也没剩了,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