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国漫:秦始帝 > 第112章 大治

第112章 大治

作者:修修玉雪身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一秒记住【奇书网 www.qishu.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然,所谓的焚书坑儒根本没有引发如同后世那般的风浪。

    因为当前的帝国朝堂上,全都是精英超精英的体制,可没有如同淳于越一般的庸才位置。

    而且赵政也没有将事实做绝,学术的归学术,百家派系的归派系,政哥只是禁止了方士邪说的传播而已。

    那些遍布整个天下的学宫里面,可还藏有不少方寸家的歪理邪说,都不需要政哥再出手,失去竞争力的方士家就自然而然地在排斥下出局没落下去了。

    说来,百家学宫就像是大秦帝国运作总枢纽,它保证了人才的输送。而大秦帝国则是维持百家学宫运转的核心,以政道驱之。

    世人皆可以从百家学宫里面学习到诸子百家的知识,而这样的百家学宫更是随着百家大治,如同春笋一般在大秦帝国各地一一兴起。

    可随着诸子百家的绽放,政道似乎已经要压不住了,毕竟说白了,负责治理六国的人才大都出自诸子百家,大秦帝国的朝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变成诸子百家的乐园。

    若非百家诸子是竞争关系,注定不是一条心,那么政哥都有可能镇压不住这个团体。

    目前还好,有政哥这位始皇帝压在,可一旦政哥有个万一,大秦帝国绝对会变成诸子百家的形状被推裹着走。

    这是尾大不掉,引狼入室了?

    不,这只是百家学宫机制尚没有完成造血而已,是,现在的百家学宫是诸子百家的一言堂,可很快就不是了。

    因为无论在学宫前面加上什么点缀,都改变不了它的学校性质,而爱国主者教育的宗旨,则是大秦帝国千秋大业的真正保障。

    当这些百家学宫的新生代“毕业”,就算他们的头衔上面挂着各家各派的标签,却是与老一辈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他们仍是诸子百家的代言人,却会天然的偏向先国后家。

    只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一味地强权镇压又并非上策,尉缭子与老者先后在私底下提醒过赵政这个问题。

    赵政也只能无奈地“文抄”了一把,选择升华政道的宗旨。

    政之道,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后世几乎用烂的横渠四句一出,在这个时代造成的精神风暴、思想风暴不亚于一场“核爆”。

    如此振聋发聩的为(从)政之道寄望,彻底抵定了政道的地位,诸子百家若是能够脱出(打破)此等思想指导,怕不是都能成圣了。

    而诸子百家一日不曾“成圣”,不曾超越横渠四句之前,就必须屈服在政道思想之下,受其驱策甘自无怨。

    自此,再无内部桎梏的大秦帝国强势推进、大力发展,日益强盛。

    这是一个与历史与秦时完全不一样的大秦,一个更加强势的帝国。

    又是一个三年,匆匆走过。

    这三年间,大秦帝国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从上到下的大治:

    废分封、立郡县,废除各国的文字,强势统一推定秦篆为各地标准字体,更有统一的度量衡,货币单元等等……

    同时正式采用了三公九卿制度,对了,政哥也是在大秦帝国立国,定国庆这天,正式更改了帝号。

    功过三皇,德高五帝,遂为皇帝,又因没有前例,故称为始帝,始皇帝。

    同年年末,政哥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和氏璧为玉玺,刻下了后世所有皇帝追逐不的八个正统大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一年,六国故地同时大兴土木,修建统一的驰道以及直道,大修水利、加固河道,并收缴天下之兵于咸阳,并在后来筹成十二金人。

    同年各地偶有风波,叛乱流血之事时有发生,对这些人政哥也不惯着,但凡胆敢闹事者,统统送他们归西。

    第二年,诸子百家治理大有成效,各地叛乱之事逐步减小至消失了。

    一是报纸宣扬得好,虽然新的秦律下已经不是一人造反、全家皆斩,但是对于家里出了“反贼”的家庭来说,还不如直接给他们一刀呢;

    二是各地治理卓有成效,这年头的诸子百家也许有胡来的,却仍是有理想有信仰的,他们也许视百家如羔羊,却不屑于压榨民脂民膏;

    如此治下百姓一年忙活下来,能够吃饭肚子不说,就算添丁进口仍然可以留有存粮,再加上服劳役得到的工钱,都能够过上“小康”生活了,这得多想不开,才会去闹腾生事啊。

    第三年,随着“实习”的学宫弟子开始发配下乡,大秦帝国对于治下的统治进一步落实,再加上提前打入里长和乡绅阵营的退役老卒,彻底打破了封建皇朝王权不下乡的规律。

    同时这些学宫弟子也纷纷开始发挥了自身所学特长,有在乡一级举办“小学”、为稚子开蒙的,也有在治理薄弱的边区县区开办学宫、传授学宫知识于适龄学子的。

    又如医馆,因为当初医家入营之故,目前医家是诸子百家里面得到大量资源倾斜的百家之一。

    目前拥有大秦帝国行医资格认识的医者已经覆盖到县区,也就是县一级的医馆全都是合格的医者。

    当然对于游医之类也没有放弃,帝国并没有强求太多,但凡他们的“急救”知识得到认可同样可以行医,只不过只能在乡所一级扎根。

    要说政哥对于这个时代的最大改变在那里,就是万恶的“考证”制度了,可说是将编制洒满了整个天下。

    而随着政哥对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加深,在各部门的配合之下,终于将这个时代喜当爹的年龄成功地从十三、十四岁,往后强制性地延迟到十六岁。

    呃,是将成婚年龄定义为最早也得十六岁,那么女性生娃,就变相推迟到了十七十八岁。

    这不“人伦”的政策,一开始也是在政哥的制度措词下,才得到的实验性推广。

    然后实验地的夭折率成指数级减小,特别是一尸二命的机率更是大大减小,如此数据刚出来的第二天,此通行全国强势执念的生育令就被一致要求成为政绩的考核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