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穿越大明我成了老朱儿子! > 第124章 连续震惊的老朱

第124章 连续震惊的老朱

作者:于公子呀啊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一秒记住【奇书网 www.qishu.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呃!”

    见老朱这反应,十有八九是没有看那份奏折。徐铎愣了一下,这让他怎么开口好呢?皇帝一时疏忽没看到奏折是很正常的事,但当面提出来,就有点让人为难了。

    稍微犹豫后,户部尚书徐铎说:“陛下您日理万机,每天政务繁多,也许不小心遗漏了我的奏折,也是有可能的。”

    “大约两年前,我呈上了一份奏折,里面提的就是西江县和江南省的税收问题。”

    “嗯?还有这事?”

    “可能是我没注意吧。”老朱忍不住说,但老朱真会忽略吗?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历代皇帝中没有比他更勤奋的。

    每天不看完所有奏折,他是不会休息的。

    只要徐铎提交了奏折,他肯定能看到。

    奏折没到他手上,有两种可能:一是被中书省扣留了,这份奏折很可能落在胡惟庸手里;二是被小五这个叛逆的儿子扣下了。

    毕竟!

    当时那种情况下,他们似乎不想让他知道这两个地方的情况。

    “咳咳!”

    老朱接着问:“徐铎,既然这样,你先说说这两个地方的税收到底怎么回事?”

    “陛下,不得不承认,西江县令和江南知府真是个人才啊!”

    “您还不知道吧!”

    “他们刚去这两个地方任职的第一年,税收就几乎翻了三倍。平时能全额收齐税收就很不容易了,但他们俩却能让管辖区域的税收增长三倍。”

    “这样的能力,连微臣都自愧不如。”徐铎忍不住说。

    “什么?”

    听完,老朱有些震惊地问:“增长了近三倍,怎么可能?一个地方的税收就这么点,难道这两人任职后剥削了当地百姓,无缘无故增加了各种税负?”

    说到这里,老朱的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杀气。

    “不!...”

    户部尚书徐铎赶紧解释:“陛下,您误会了,他们在任时收取的税款都是朝廷规定的,没有额外加税。”

    “之所以能交给朝廷那么多税,主要是因为商业税的增加。”

    “商业税?”

    老朱一愣,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事。之前在朱肃的日记里,多次提到要充实国库就得靠提高商业税。但他一直没想明白,所以就搁置了这件事。

    关键在于,老朱对商人的看法还没改变。

    “正是如此!”

    朱标这时也附和道:“父皇,据儿臣调查,西江县和江南省税收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税。”

    “这!”

    “好吧!”

    老朱有些无奈,看向徐铎:“继续说。”

    徐铎点点头,接着说:“西江县毕竟只是个小县,不及江南省的十分之一,就算县令能力再强,能带来的提升也是有限的。”

    “那我就重点说说江南省吧!”

    “第一年,整体税收增长了三倍,到了第二年,又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倍,也就是原来的六倍。”

    “特别是第三年,陛下,您知道增长了多少倍吗?”徐铎问。

    “这?”

    老朱愣了一下,然后说:“不会又在第二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吧?”

    “不!”

    徐铎回答:“陛下,您还是低估了那位江南知府,第三年的税收是在第二年的基础上翻了整整五倍!”

    “什么?五倍!”

    老朱瞪大了眼睛,满是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呢!

    三倍,两倍,再来个五倍,不就是原来的三十倍了吗?

    “咕噜!”

    老朱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接着说:“徐铎,你没骗我吧,江南省的税收真的翻了近三十倍。”

    “嗯!”

    徐铎说:“陛下,这种事情,微臣怎敢隐瞒?户部的账本就放在那儿,更重要的是,江南省上缴的税款都是实打实的金银,这总没错吧!”

    “这!”

    听到这里,老朱心中震撼不已!翻一两倍很正常,但翻三十倍就太离奇了。

    在老朱看来,这简直就像听神话故事一样。

    “咕噜!”

    老朱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问道:“我记得之前,江南省一年的税款才三十多万两左右吧?”

    “没错,之前的年税收就是这么多,少的时候才二十万两。”

    “不过,去年征收的税款超过了一千万两,而这其中,大约九百五十万两是商业税。”徐铎解释道。

    “嘶!”

    老朱听到这里,不禁咽了口唾沫,然后问:“我记得去年全国的总税款也就两千五百万两吧!”

    “嗯,没错。”徐铎回答:“是两千五百万两。”

    “这...这!”

    听到这个数字,老朱一时语塞,一个小小的江南省的税款就能抵上大明朝一半的税额,这让他怎么想?

    要是每个省的税款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那就太好了。

    老朱想起朱肃日记中提到,他当皇帝时,国库里放着几亿两白银。以前觉得难以置信,但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如果大明所有省份的税款都能达到一千万两,一年下来就是几亿两,那时他能做的事情就多了。

    “那西江县呢?”老朱继续问。

    “西江县稍微少一些,去年的税款只有六十万两。”徐铎回答。

    “六十万两,确实有点少了。”老朱不自觉地说。

    “咳咳!”

    朱标忍不住插话:“父皇,那只是个县,不是省。六十万两税款已经很多了。”

    经朱标这么一提,老朱才回过神来。

    乖乖!

    一个县的税款居然有六十万两,这个县令是怎么做到的?

    小五手下的这两人还真有点本事!

    “咳咳!”

    老朱轻咳一声,接着说:“徐铎,你确定这俩人在他们管辖区没额外加税,没剥削百姓吗?”

    “父皇!”

    朱标这时说:“尚书大人可能不太清楚,他没太关注这两个地方,但孩儿已经把那两个地方的情况查得一清二楚。”

    “他们不但没欺负当地百姓,增加各种税负,反而想办法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减轻百姓的税负。”

    “无论是西江还是江南,当地百姓的生活都很不错。”

    “甚至可以说...”

    说到这里,朱标不经意地抬头看了老朱一眼,接着说:“比咱们应天城的百姓过得更好,更幸福。”

    “什么?”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老朱一听,立刻有些激动,不服气地说:“这绝对不可能,他们的生活怎么可能比应天城的百姓过得更好呢?”

    “这里可是天子脚下啊!”

    “咳咳!”

    朱标犹豫了一下,然后说:“父亲,别的先不说,西江县的百姓每天能吃三顿饭,我们应天城的百姓也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