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大宋征途 > 255扩军

255扩军

推荐阅读: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一秒记住【奇书网 www.qishu.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开设官方菜市场的目的有三个。

    韩元清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免费派发了粮草给这个老百姓,但是这些老百姓当中会有投机取巧之辈,将粮草转手炒卖、哄抬粮价。就算这些老百姓当中没有,很有可能外来的粮食奸商们,也会这么做。

    利用官方菜市场出售的一些米、菜、肉等等商品,并非是为了赚那点店小钱,就是为了打击炒卖粮食的行为,从而起到稳定市价的作用。

    这一点就是官方菜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

    除此之外,利用官方菜市场的成立,恢复民生经济,促成市场的形成。在此之前的光化军是什么动没有,客栈只有一家,商店只有一个纺织厂,买衣服都还是贷款按揭的,几乎所有大工业都是官方设立的。现在有了一个菜市场,可以推动老百姓手中的货币开始流通,不至于有钱不知道该怎么花。

    有钱不知道该怎么花,最终导致的就是货币失去了价值。

    老百姓反正每天都有政府资助的粥场、粮食来维持生活,既然有钱也买不到东西,那还赚钱做什么呢?这样下去,人们之间就形成一种惰性。

    最后一点,韩元清虽然分给老百姓粮食,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只吃米来过日子,总得有个配菜什么的东西吧。

    --

    这个福利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韩元清还拟定了养老保险和社会低保两项福利,这两项福利与粮食福利一样,只受用于光化军落户的老百姓。当然,社会福利是保证老百姓生活的最低限度,而不是催生老百姓们坐吃山空的想法。

    养老保险的实施方式,韩元清让民政部组织专门的人力,来进行登记和收纳工作。只要老百姓每个月交纳一百文钱,四十岁之后就不用再工作,四十岁之后每个月由政府发放五百文的养老金,直至受益人死亡。如果受益人死亡之前,养老金发放的金额不足交纳的金额,则剩余的金额全部退还给死者家属。

    这个福利怎么看都不会亏,老百姓们自然都叫好不已。他们是相信韩元清的,自然不会担心政府会骗他们的钱什么的。

    虽然看上去很划算,前二十年每个月付出100文,后二十年可以享受500文,而且就算人死了,没有享受到的剩余保险金还能退还给家人。多好的事情呀!但是韩元清其实还是黑了老百姓了。因为在二十一世纪,每个月养老保险交纳是一百多块,可是退休之后发放的金额是两千多块,那可是翻了二十多倍。

    当然,二十一世纪和古代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地方。

    韩元清将老百姓提前交纳的每个月100文的保险金,全部用来进行官方投资。要知道这些钱早晚是要还给老百姓的,而且还要还500文,如果遇到某个老寿星活了一百多岁,那还得支付更多的养老金。这些钱可不能全部由政府来出,政府也没那么多闲钱可以用的。

    所以前二十年收敛的养老金,全部用来钱生钱,这样才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些钱用来做什么,韩元清全部交给了民政部来支配,反正就只有一个目的,必须让这些钱二十年之内翻了十倍。

    李小鱼自然不是搞财政的人才,不过她却没有退缩,反正还有二十年的时间,这些银子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翻倍的。在接到韩元清这个命令之后,当天下午,她就在民政司成立了一个新部门,取名为民事财务部。

    民事财务部专门负责针对民政的财务管理,也就是先前负责养老保险与低保统计的那些官员临时组成的新部门。李小鱼让李旭中来直辖这个部门,然后将所有收取了养老保险交给这个部门来经营。

    至于社会最低保障制度,暂时还没有酝酿出来。

    打算在明白开春之后再进行颁布和执行。因为社会最低保障制度实用性很广泛,而且在颁布之后也有一定风险,所以必须慎重的研究一番之后,再行定夺。

    社会最低保障的大概内容,就是对于失业、孤儿、孤老等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每个发放一些政府补贴,来保证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只是现在要考虑的是两点,第一点就是这个低保制度会不会造成老百姓的懒惰,只肯去想方设法领取低保,而不肯努力劳动。第二点就是每个月发放的低保数量该是多少?毕竟低保的数量要能满足一个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这要根据物价来进行浮动。

    正因为这个两个问题,所以这个制度暂时还无法健全。

    不过当养老保险和低保制度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光化军老百姓们都感到很激动,毕竟这些福利是对老百姓起到了保障作用。

    当这个消息传到了周边城镇之后,许多周边城镇的老百姓都纷纷迁徙来到了光化军。这些老百姓其实早就打听到了光化军的好了,除了土地分配,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机会,更是还有非常得人心的福利制度。

    一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些人口流入到光化军来,韩元清并没有任何的担忧想法。

    在他看来,现在自己正缺乏更多的人口,来稳定光化军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同时还指望着这些老百姓的到来,能为自己扩张军事兵力提供人力资源。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问题似乎自己考虑的过于简单了。

    一开始的一个月,每天只有三十、四十多老百姓迁入到了光化军来,并且主动来到官府登记造册,取得了光化军的户籍。虽然户籍制度在宋朝并没有严格执行,而且也不具备权威性,最严格最权威的朝代还是明朝时期。

    但是自从韩元清不知不觉颁布了许多福利制度,并且规定这些福利制度只用于光化军本地老百姓之后,就在已经给户籍制度增加了一定的重量。

    每天三十、四十多人到访,虽然民政司的官员在登记起来时有些够呛,但好歹还是忙得过来。而且对于这些老百姓租用的“官府用地”的分配,也还是足够充裕的。

    可是进入了十二月份之后,人数就成几何倍数开始增长了。

    襄阳府其他州郡的老百姓几乎就像是下雨时的蚂蚁似的,举家举租的向光化军这边迁徙。在他们眼里,光化军是最边境的城市,以前总觉得很危险,可是现在光化军有那么好的待遇,而且还有最一支地方武装驻守,渐渐就改变了这种看法。

    这时,韩元清就意识到人口泛滥的问题严重性了。

    他立刻下令民政司暂定登记外来人口,召集了民政司所有官员开了一场临时性的会议,来商讨对这些迁徙到来的民众的安置问题。

    会议上发生了很多争执,但是唯一有一点没有争执的,那就是大家都认为老百姓迁徙到光化军是好事,为光化军带来了生气和劳动力。但是在怎么安置老百姓的问题上就有分歧了。

    不过讨论到最后,韩元清觉得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宣布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点,从即日起所有迁徙到光化军的老百姓,不能轻易办法光化军户籍。

    第二点那就是光化军的福利制度,对这些没有户籍的老百姓一样是不适用的,必须等到这些老百姓正式取得户籍之后才能适用。

    第三点,“官府用地”的租用情况要严格审核,对于没有耕种能力,或者耕种能力不强的流民,暂时不予租凭土地使用。因为“官府用地”现在明显是越来越少,而流入光化军的人口则越来越多,根本就是入不敷出。

    第四点,对于那些不能租凭土地的老百姓,民政司要推荐他们采取其他谋生的方式,比如参军,比如到官府的工坊工作等等。

    第五点是最关键的一点,流民要获得光化军的户籍,并需具备一些条件。

    但凡以流民身份加入光化军军队,在军队里服役长达两年,则予颁发光化军户籍(另外,如果两年未到而发生战事,其在战场上牺牲,则按照烈士同样为其家属颁发光化军户籍和阵亡抚恤)。

    在光化军定居长达五年的人户,可以办法光化军户籍。

    为光化军最出杰出贡献,比如发明创造新式武器、改进一些技术或者带来一些新技术的人,可以立刻颁发光化军户籍,并且按照“发明基金”制度给与奖励。

    韩元清就只提到这五点要求,让民政司着手发展其他的细节内容,然后就全权交给李小鱼来负责了。

    --

    今年的春节过得有些不同寻常,光化军难得的热闹了一回。自从被齐军占领,然后再被岳家军光复,光化军的老百姓已经很久没有过正常的新年了。

    但是要说今年春节最热闹的地方,并非是光化军城区里面的老百姓,而悄悄是城外的兵营。自从制置使府衙颁布了新的户籍制度之后,许多流民为了尽快加入光化军的户籍,纷纷鼓励自己的儿子、族中的青年甚至父子一同报名参军。

    虽然战乱时期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好男不当兵”,可是他们大老远举家迁徙到光化军,如果不能享受到光化军的福利待遇,那岂不是白来了?更何况参军之后,家属还能承包军用屯田,多好的事呀!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兵营征兵处接纳了一千五百八十八名青壮的投军。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通过审核,最终兵营淘汰了一些人,只收取了一千二百名整数的新兵。这一批新兵本当作韩家军第三期新兵(第一期是光化军老百姓,第二期是土匪),计划在过完年之后开始进行训练。至于之后陆续还有投军的人,暂时不接受,等到四月份第三期新兵训练结束之后,再开始统一招收第四期新兵。

    如今,韩家军由原来的4500人一下子扩张到了5700人。

    因为军官缺乏的原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500人为一个营的编制了。韩元清拟定了一个全新的军队编制,将一个营的兵力增加到1000人,而下面的中下级军官同样增加一倍的人数。这样这个韩家军还是保持五个营的兵力,城防营两个营如今也合并为一个营了。